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圖資] 4.閱讀力/閱讀策略

[圖資] 4.閱讀力/閱讀策略

大英百科全書對「閱讀」的定義為:「閱讀是讀者從一定的文字(書面語言)符號獲取意義的過程。」作者對閱讀有很多元寬廣的的見解
出處:什麼是閱讀 - 黑 白 議 廊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cgmkm/1528173#ixzz1lKiGCdUm


什麼是閱讀力?

閱讀力的意涵:
根據瞭解、使用與反映文字的內容,「國際經濟作與發展組織(OECD)」所發展的國際性學生評量計畫(PISA)對閱讀力的定義為:瞭解、使用與反映文字的內容,以便達到個人的目標、發展個人的知識潛能以及社會參與。
並對閱讀能力的組成與面向包含:
1.閱讀不同種類的文字內容:例如連續散文、文告和結構不同的文體。
2.表現不同種類的閱讀任務:例如回憶特定的資訊、發展一種解釋或反映文字的內容或文字的形式。
3.閱讀因不同情境而寫作的文字內容:例如為個人興趣或偉工作需求而寫作的文字內容。


閱讀力對學習有何幫助?
為什麼要閱讀
http://blog.udn.com/cgmkm/1528187 

圖書館與閱讀力的關係?

教師如何增進學生的閱讀力?

教師與圖書館如何合作共同提升孩子的閱讀力?

兒童閱讀與圖書館經營
http://blog.udn.com/cgmkm/1540265
因此國小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有五大目的:
一、培養學生生活的情趣。
二、擴展學生學習的領域。
三、增進學生自學的能力。
四、啟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五、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一個完備的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內容應該包括哪些向度?
一、支援教師教學(教學中心)
二、培養求知能力(資源中心)
三、適應個別差異(學習中心)
四、協助在職進修(閱讀中心)
五、養成守法美德(服務中心)
六、提供各種資訊(資源中心)
七、倡導正當休閒(休閒中心)
八、奠基終身學習(學習中心)
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的設計規劃,包含了情意、認知、技能目標的達成。首先由課程中培養讀者從小具備利用圖書館的習慣和態度,喜歡利用圖書館;其次對圖書館的經營內容有充分的認知;那麼更重要的是會善用圖書館,具備自我學習檢索資訊的技能。茲將圖書館利用教育的課程大綱概舉如下:
一、認識圖書館的設施和功能。
二、學習圖書館的利用規範。
三、認識圖書的結構和版權。
四、認識非書資料的型式、內容和利用方法。
五、認識圖書的分類和排架。
六、認識圖書目錄和利用。
七、認識參考工具書的內容和利用。
八、瞭解圖書的流通及利用方法。
九、學習閱讀方法,撰寫讀書報告。
十、學習資料剪輯,習作摘要大意。
十一、善用社會資源,擴展求知領域。
十二、圖書館自動化作業的瞭解和利用。(曾雪娥,民86)
林孟真(民81)主張學校圖書館利用教育應包括「閱讀指導」、「利用指導」,「配合各科教學使用圖書館指導」。而由各科任課教師負責。
曾雪娥(民85)提出更詳盡的圖書館利用教育的教學活動,最基本的即是認識圖書館的環境和功能,其次依序為學習圖書館的利用規範、認識圖書的結構和版權、認識非書資料的利用、認識圖書分類和排架、認識圖書目錄和採訪、認識參考工具書和利用、認識圖書的流通和館際合作、學習閱讀方法、撰寫讀書報告、學習資料剪輯、認識社會資源及認識圖書館自動化。 
Gottfried(1988)提出類似的課程,認為圖書館利用教育內容如下:圖書館環境的認識,圖書分類及目錄片的認識,期刊、視聽資料、字典、百科全書、參考工具書及政府出版品的使用,資料的選擇,摘要及讀書報告的寫法,科技的發展,資訊資料庫的使用,設備的操作等等,其使用的教材包括紙本資料與媒體資料。(賴苑玲,民87)
出處:兒童閱讀與圖書館經營 - 黑 白 議 廊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cgmkm/1540265#ixzz1lKkJs4Cb
 

搶救閱讀力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dec/11/today-f2.htm



教出閱讀力~學習閱讀的基礎柯華葳老師所寫的《教出閱讀力》一書

http://www.lcenter.com.tw/trend/SocietyDetail.asp?no=128

閱讀二階段論 
閱讀發展研究的指標人物,哈佛大學教授夏爾(J. Chall)1983年曾以六個階段描述兒童學習閱讀的歷程,這六個階段又可分成兩大部分,分別是「學習閱讀的能力」(learn to read)和「透過閱讀學習知識」(read to learn, learn from reading)。前者透過閱讀,學習如何讀;後者也是透過閱讀,進而學到各種知識。不論前者或後者,我們都必須幫助孩子學習閱讀,成為一位獨立的學習者。




PISA評比 談兒童閱讀



今年(2007124下午5時,全球同步公布「2006年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劃」PISA國際評比。在57個參加評比的國家中,我國「數學素養」排名第一;「科學素養」排名第四;「閱讀素養」排名第十六,成績優異。
PISA首次於2000年施測,每隔三年舉辦一次,評量分三個領域:數學素養、科學素養及閱讀素養。我國去年首次參加,去年四月中旬開始抽測,台灣分北中南東四區,依各區學生人數比例抽出240所學校、受測學生8815人(到考率97.75%),包括國中、五專、高中、高職(含實用技能班與建教合作班)及進修學校學生。去年首次參加評比,就有如次優異表現,令人鼓舞!
PISA是一項由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及其成員國共同承擔的學生基礎能力國際研究計劃。這項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OECD)策劃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目的在評估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十五歲學生,是否能夠掌握參與社會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PISA是一項集體協作研究計劃,透過OECD的統籌,以及得到各國政府的支持,參與研究的學者共同協作,集思廣益,構思這個跨國性評估學生的方法及程序,以衡量學生於日常生活上確切需要之能力,提供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方向,讓政策制訂者可從比較不同地區的教育發展情況,更清楚了解本身的發展,進而制訂恰當教育政策,迎接新世紀全球化的挑戰。

從過去一些國際評比都發現我國學生數學能力非常好,數學、科學能力好,不意外;但閱讀能力排名第十六,其中高分群比例逺低於OECD總平均比例,不到5%被列為最高級(韓國卻多達21.7%),近四成學生的閱讀素養被歸為較低的一群,閱讀能力排名落後於同為東方國家的韓國、日本、香港。香港傾全力推動閱讀,國小每天都有閱讀課,三年有成,學生語文能力令人刮目。

台灣閱讀能力落後,一般人認為授課時數不足、考試壓縮孩子閱讀、沒有閱讀政策、整體社會價值觀、大環境沒有閱讀風氣、父母不鼓勵課外閱讀、缺少閱讀指導、教育投資低於PISA表現優異的國家、國語文教材幾乎都是片段的文章、看電視玩電腦等等。相對其他國家,我國學生閱讀能力弱,值得警惕,未來應調整教育政策因應。

閱讀能力係指具備理解、運用與思考文章內容的能力,並能達到個人的目標,增進知識、激發潛能、參與社會發展,以及測試個體在生活中面對挑戰時所能表現的知識與技能;它不是測學的有多少,而是測能表現出來的有多少。

閱讀能力攸關各學科之能力;攸關知識經濟的競爭力。PISA閱讀能力的評鑑包括三項:資訊檢索能力、解讀資訊能力及思考與判斷能力。每項評鑑區分五級;第五級閱讀能力攸關未來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PISA閱讀能力評鑑,以閱讀短篇故事、網路文章、雜誌報導、統計圖表等各種形式的資訊,再由受測者回答問題,據此評比等級。

茲將此三項評鑑能力指標摘述如下,以作為本校推動兒童閱讀之參考:

第一項「資訊檢索能力」

第一級的能力指標為:能使用單一標準指出陳述清楚的獨立資訊;第二級的能力指標為:使用二種以上的標準來檢出所需的資訊;第三級的能力指標為:辨識資訊間的關連性,資訊的擷取須符合多元標準;第四級的能力指標為:處裡潛在可能相互牴觸的資訊,並推論文中資訊與任務之關聯性;第五級的能力指標為:統整潛藏資訊的深奧涵義,特別是文章主體以外的概念。

第二項「解讀資訊能力」

第一級的能力指標為:辨識文章的主題;第二級的能力指標為:辨識文章的主要概念、關係、型式,並解釋文字的意涵;第三級的能力指標為:整合內文數個部份,並指出主要概念、關係,解釋單字或片語的涵義,並比較、對照;第四級的能力指標為:分析文章全文,並以正反面的觀點來詮釋文章;第五級的能力指標為:解釋文字語言表達的細微差異,並提出對文章詳細且完整的看法。

第三項「思考與判斷能力能力」

第一級的能力指標為:思考文字資訊與一般常識的關聯性;第二級的能力指標為:比較文章內容與外再知識的關聯性,根據個人經驗提出文章特色;第三級的能力指標為:思考、判斷文章內容,指出內文與一般常識的關聯性;第四級的能力指標為:使用正式獲大眾觀點,提出假設要點或以批判性觀點來評鑑文章;第五級的能力指標為:批判性評鑑及假設,並提出特殊觀點,以反向思考的方式處理冗長且難思考的文章內容。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被譽為「教育界奧林匹克」的PISA評比,整體而言,在三屆的評比中,以芬蘭的表現最為嗆眼,在閱讀方面,得到兩屆第一,一次第二。芬蘭會有如此傲人的成績,在於能具體落實學習機會均等──不使一人落後、豐富的圖書館資源、高品質的師資、進步的課程設計理念、小班教學、教育預算的分配策略,以及數百年的閱讀傳統。

本校全面推動兒童閱讀,不遺餘力,亦稍有績效;但是,確實也面臨許多結構性的困境。諸如學生家庭作業繁重,自主閱讀時間太少;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課外閱讀不被鼓勵;離島教師流動率大,課程發展銜接不易;上級實施學科抽測,考試佔用閱讀時間;考試領導教學,教材與教法受掔;媒體娛樂誘惑太多,平面圖文引不起興趣;大環境沒有閱讀風氣,父母不理解閱讀指導;學校沒有專業館員,圖書館不能永續、有效經營;閱讀師資專業不足,閱讀課程發展困難;學校圖書經費拮据,館藏資源缺乏…等因素。
出處:從PISA評比 談兒童閱讀 - 黑 白 議 廊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cgmkm/1528006#ixzz1lKip8z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